日志技术分享
“积小胜为大胜”
初见冯成毅,眼前的这位西北汉子给人感觉很实在,谦和的握手礼让气氛变得轻松,你能感受到“沪铜大王”身上沉淀的魅力和能量。
“‘积小胜为大胜’的交易理念是我现在所推崇的。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冯成毅很快打开话匣子,讲起了自己的投资故事。与众多国内之一代期货人相似,他在入市初期也经历了大起大落。
1993年刚进入期货市场时,冯成毅的风格是满仓操作、浮盈加仓,追求趋势行情的暴利,到1996年就赚到了人生的之一个100万,但之后很快就亏完了。到1998年27岁时,就赚到了之一个1000万,最终因为年少轻狂又几乎回到原点。
“当时的市场不像现在这么规范,更多是资金的博弈,那时候我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资金不够所以才会输。赚到1000万以后又全部投入市场,结果做错一波行情斩仓后只剩下30万。这次经历让我开始真正反省自己的投资理念。我父亲也建议我要有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积累,‘积小胜为大胜’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在那时候形成的。”冯成毅说。
操盘靠内功 习惯定成败
冯成毅之所以被业内尊为“沪铜大王”,因其多年来专注于铜这一个品种。在他看来,培养良好的交易习惯,练好基本功非常重要。“将来我还是会只做铜,当然近几年我的交易心态和节奏也在不断完善。我不喜爱预测中长期走势,很多时候这都是徒劳的,把每天当成一个点,扎实做好每一天。”他说。
不看K线、只看报价做交易是冯成毅的一门绝活。而这背后凝结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以前,我把铜价K线图放在床头,每天反复看,也看了很多技术分析的书,从中寻找灵感,对技术分析的痴迷程度不亚于任何人。但后来,我慢慢发现,图表代表的是过去,而交易是预测未来,过度关注图表可能会对交易有误导。于是,我开始每天盯盘,逐渐悟到了自己的 *** 。”
说话间,他拿出自己的手机,信息里满是各类品种的不间断报价。“铜、锌、黄金、汇率报价,这些都是我关注的,即便吃饭聊天也会去翻一下。”
“期货是浓缩的人生,做人是做期货的根。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戒骄戒躁。”这是冯成毅推崇的信条。正因如此,虽然在旁人眼中已是市场里的佼佼者,他仍不敢懈怠,依旧如履薄冰。
QE退出影响良性
讲完自己的投资故事,冯成毅还谈到了当前市场的一些热点问题。他认为,经过市场一年多的消化,QE正式退出对整个市场发展是良性的。
“这里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QE退出,美元肯定是长期大幅升值;对贵金属是中长期利空,因为它的避险功能将大大下降;大宗商品的表现还需要观察,QE退出是在美国经济复苏的背景下,虽然对大宗商品短期可能有阵痛,但中长期是相对乐观的。”冯成毅说。
在美联储加息及国内降息预期下,未来国内外息差有望收窄,业内担心这会对融资铜需求带来比较大的冲击。不过,冯成毅认为这部分影响不会太大。“青岛保税区仓库出事以后,银行对大宗商品融资已经非常严格,融资规模三四季度大幅下降,融资这块未来影响不会很大。”他说。
夜盘交易上市后,国内期铜市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晚上有色贸易商上班的很少,所以现在国内期铜夜盘成交量有限,波动性降低。由于内外盘晚间同步交易,部分套利资金因为缺少套利空间选择了离场。”他说。
由独门秘籍到乐于分享
二十余年的投资生涯,冯成毅投资心态改变了不少。冯成毅说:“我在期货刚做得成功一些时,拒绝与任何人做交流。我认为,这些经验和观点是我的知识产权,如果和别人沟通,就相当于是让别人从我口袋里拿钱。”
现在,冯成毅虽然也很少在社交活动中露面,但是愿意敞开心扉与投资者交流。2012年以后,他开始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实战期货班授课。他喜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给其他期货投资者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的确帮助了不少人,至少可以提醒他们少走弯路。很多投资者迟迟找不到 *** ,就是因为开始时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易习惯。”他说。
网上百度了一下,微期货是期货配资,emmmm,现在监管这么严,期货配资是不合法的。另外期货本身就是就是杠杆交易,风险很大了。期货配资相当于又加杠杆,风险更大。配资公司可能会赚钱,但是配资做期货交易的绝对赔钱的多。
总结一下,不合法,风险很大。
1923年出生于广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起早摸黑做些小本生意,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加上冯景禧的生母去世早,继母与他的关系不好,抗战爆发后家道中落。一九三八年,年仅16岁的冯景禧就背井离乡,只身来到香港,在九龙一家船厂当小工。船厂工作辛苦而薪金微薄,苦干一日仅挣十三个仙(一角三分),连吃饭也不够。冯景禧只好凭他读过几年小学的底子,到工人夜校兼课,才勉强维持生计。尽管工作辛苦,但冯景禧从没打退堂鼓的念头。他心里牢牢记着离家时继母的嘲笑:“有种你就走!若你发了财,我跪在门槛上迎你!”他发誓:今生不混出个样子,决不返乡。
1941年,日本侵略军强占了香港,到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生性倔强的冯景禧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匆匆逃回了家乡。可是,广州同样也成了日本鬼子的天下。由于与继母的关系仍然不好,冯景禧有家难归,只好到一家金银首饰店去做学徒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常常利用跑街的机会,光顾别的店铺,留心观察人家的货品款式和经营 *** ,用以改善自己店里的不足。因为他聪明能干,爱才的老板提拔他担任商行的管事,后来又让他负责管理整个商行的财务。冯景禧虽然没学过会计,但他在工作中虚心求教,竟能把商行的一本账理得清清楚楚,烂熟于心。老板有什么问题,他都能随口应答,所以深得老板的信任。冯景禧虽然也从中摸索到不少“生意经”,然而他对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始终不满意。
抗战胜利以后,市面上的商业活动开始活跃。冯景禧便辞去了金银店里的差事,和几个朋友一起贩卖大米,这样干了2年,只赚到几百元钱;后来他又同朋友们集资开了一座酒楼,生意也不是太兴旺。雄心勃勃的冯景禧,时刻想找到一个能让他大展鸿图的事业。1948年,他听说台湾鱼苗的价格高,从广州贩鱼苗到台湾能赚大钱,便决心要做这贩鱼苗的生意。
当时朋友们都劝他不要做这种生意,因为,他既不熟悉水性,又不了解鱼苗的特点,加上当时海上盗匪出没,万一中上一颗炮弹,那就连自己都赔在里面了!可是冯景禧坚持要干,他认定这生意能为他赚大钱!为了筹集资本,他将自已经营的酒楼都卖掉了。他从广州买下鱼苗,运到香港,又租了船运往台湾。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他的鱼苗船驶出广州湾不久,就遇上了大风暴,不习惯海上生活的冯景禧差点连苦胆都吐出来!船只在风暴中随波逐流,等到惊涛骇浪平息下来,总算平安抵达台湾岛。然而不幸的是,船上的鱼苗在颠簸中早已死光!
冯景禧多年经营积累的本钱,这下赔了个精光!
冯景禧不甘心就这样空手而返,他还想再搏一搏,于是打起了船老板的主意。他同船老板商量,要以这条船作抵押,从台湾运香蕉回广州。船老板当然不肯冒这个风险。冯景禧对他说:“你不肯,我回去也没法付运费给你,看来只好跳到海里去了!”船老板半是同情半是无奈,最后只好同意了。然而命运老人却一点也不同情冯景禧,归途中海上一直大风不息,船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回到香港,香蕉已经烂得一根好的都没有了!
冯景禧不但没赚到一文钱,反而欠下了一大笔债!面对命运的打击,冯景禧不再抹泪,他想到自己的责任,如果自己死了,船的抵押费怎么赔?又怎么对得起老艄公!他拉着老艄公的手说:“这次连累了你,抵押费和运费过几天送来。”冯景禧果不食言。但他为还债不得不日夜辛苦奔忙。他坚信,只要肯干,命运之神总有一天会来眷顾自己的。
冯景禧回到广州,重新做起了代人买卖金银的生意。凭着他的丰富经验,逐渐又赚了一些钱。
有了本钱,冯景禧就瞄准了香港的房地产业。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极快,由于人多地少,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然而投资房地产,没有雄厚的资金是不行的。冯景禧灵机一动,找到了生意场上的好朋友郭德胜和李兆基,商量合资创办房地产公司的事情。他们3人当时都是刚刚开始创业的小财主,又都看好房地产业,所以一拍即合,招股建立了“永业企业公司”。3人当中,年纪更大的郭德胜老谋深算,年纪最小的李兆基反应敏捷,冯景禧则精通财务,擅长分析。他们发誓:“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大家都发!”公司的资金当然比个人资金大多了,但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仍然只能算个小户头,只能购买较小的地盘。从购买原沙田酒店开始,他们在房地产业初试身手。他们采取的经营方式,是低价收购旧楼,拆掉重建新楼出售,还以“分层出售”、“10年分期付款”等 *** 招徕顾客,颇受客户的欢迎,逐渐积累起了资金。
到1963年,他们3人已经成为香港商界的中等富商。资本雄厚了,经营房地产业的经验也丰富了,他们便丢开了其它的股东,每人投资100万元港币,新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准备在房地产业大干一场了。这3位朋友各有所长,齐心协力,又都是十足的“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拼命苦干的精神,使得他们的公司很快引起了实业界的注意,称他们为“地产界的三剑客”。他们虽然在生意场上精明过人,却又不是什么钱都赚的人。冯景禧就一再表示,有3种人的钱他不能赚:逃难的人的钱不能赚,孤儿寡母的钱不能赚,天灾人祸的钱不能赚!他们冷静地等待着每一个赚大钱的机会。
对于目光远大的人,赚大钱的机会一定是不会太少的。
一九六五年,香港发生华资银行挤提风潮,风潮刚歇,内地“文革”动乱又波及香港。一时人心惶惶,百业萧条,有钱人纷纷移民,房地产市道一跌千丈。许多富豪唯恐“文化大革命”也闹到香港来,纷纷抛售在香港的产业,准备逃离香港。混乱之初,冯景禧也准备举家移民加拿大。就在家人收拾行李之时,冯景禧漫步在香港大街上,望着来去匆匆的人流,想着自己将要离开这人生与事业的发祥地,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蓦地,路边一幢花园洋房写着只售六十万港币的广告吸引了他。犹如电光火石一般,冯景禧忽然悟出这是个天赐良机,只要香港不乱,过两年这些人迟早要回来的。他急忙赶回家,向家人表示他不走了,要坐镇香港。冯景禧过人的胆识再一次表现出来,他和郭德胜、李兆基一起,果断地以低价大量买进土地和房产。在三年之间,新鸿基建成逾二十座大厦。此时,香港的局势早已稳定,地价迅速回升,工商业复苏。由于低潮时,许多建筑业者停建楼宇,造成市面上出现楼宇求过于供的现象,给新鸿基带来高价出售的机会。短短三年时间,新鸿基的资产由五百万跃升至三亿元。冯景禧、郭德胜、李兆基因此也博得地产界“三剑客”的美名。发了大财的冯景禧,获得了一个“商界奇人”的雅号。
新鸿基的事业一日千里,到1972年,公司售出的房产总价值达到5亿多港元,几乎是当初“三剑客”投资的20倍。
随着资本的雄厚,“三剑客”都有了独自闯天下的力量,已没有必要再在一起打江山。冯景禧和李兆基先后放弃了房地产业,只留下对此情有独钟的郭德胜。
1969年11月,正当香港房地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新鸿基企业公司的房地产生意一派兴盛之际,冯景禧却出人意料地卖掉了他的大部分股份,正式建立了他个人的“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商界,最难经营的就是证券生意,人们形容这门新兴的金融事业经营者,是“一分钟之间成伟人或是成乞丐”。放弃自己驾轻就熟的行业去干冒险生意,更是商家的大忌。然而冯景禧却另有见解,他说:“你认为自己喜欢干,而且能够干好,与原来的事业相比更有诱惑力,社会条件又允许,那么就不要徘徊,不要过多考虑得失!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原动力;如果注入你的辛勤,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同时,只要你认识到怎样处事,应付好各种人际关系,那你就成功了!”
香港的股票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些新成立的公司就已向市民发行股票,筹集所需的开办资金。战后,工商业迅速恢复而且日趋繁荣,股票发行更成为公司企业扩充业务的重要手段。同时,广大市民在日益沉重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也被迫以购买股票来投资生利和保持币值。冯景禧早就对证券交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认真钻研证券业务,认为证券交易在香港有着十分诱人的美好前景。
自从新鸿基证券公司开业后,冯景禧便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钟爱的事业。证券交易瞬息万变,香港最著名的远东证券交易所,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参谋部还紧张。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张6平方米的椭圆形办公桌,桌上有20多部 *** 机。电子 *** 屏幕上每秒钟都在呼叫,工作人员几乎没有请示和思考的余地,必须随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知识渊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中、青年人。冯景禧当然熟知这一切奥秘。但他在经营证券业务时,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代客买卖股票刻意追求证券业务的大众化和普通化。用他的说法,叫做“渔翁撒网”法。别的证券公司都把服务重心放在大客户身上,新鸿基证券公司却处处为散户、小户着想。社会上千千万万中、小资产拥有者,从管理职员、产业工人到出租车司机、女佣人,都成了新鸿基证券公司的常客;不管买卖的金额如何小,冯景禧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服务态度热情而诚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冯景禧准了一条,那就是广大劳动阶层和中、小资产者毕竟是社会组织的基石,大量散户、小户的聚合,就足以汇合成一条冲决一切障碍的巨大洪流。果然,新鸿基证券公司的业务金额飞速增长,很快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上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足以左右香港股票价格的变动!冯景禧因此成了证券交易市场中的“大哥大”,被人誉为“证券交易大王”、“股坛教父”。谁也不敢小看他。
冯景禧早就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他本人对香港和国外股票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有“活字典”的美称。他非常注重积累、储存市场信息,新鸿某大厦四十几层的办公室内,装备有更先进的电子计算机 *** 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为一般散户及不谙英文的港人提供免费服务,并先后出版了多种股市指南,如“投资分析”、“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资料”等,充分满足了客户对资讯的需求。他的部下必须每天3次向他提供世界各主要市场的最新信息。由于掌握市场信息敏捷准确,他对外汇、黄金、股票、期货等价格的变动都能做出可信度较高的预测。这也是他在证券交易中从不失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股票市场变幻莫测,有人说,在一昼夜的1440分钟里,股市有可能出现8640种变化!为了帮助千千万万的客户,特别是中、小客户了解瞬息万变的股市行情,新鸿基公司成为香港唯一一家免费提供中文调查资料的经纪行。公司先后出版了《每日经济简讯》、《投资分析》、《公司业绩报告》、《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资料》、《美国股票通讯》、《美国商品期货》、《期货市场通讯》、《黄金报告》等大量资料,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指导和咨询,适应了不同投资者不同层次的需要。这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和赞赏,新鸿基的业务也就日益红火!据行家估计,新鸿基证券公司经营了香港四分之一的股票买卖!1970年,新鸿基证券公司的盈利只有70万港元,但到了10年之后,它的年利润超过了亿元!新鸿基证券在短时间内崛起,成为香港股市更大的券商,其交易量占全港总交易量的四分之一,冯景禧也成为香港股市当之无愧的证券大王。冯景禧被《亚洲金融杂志》称为“血液里有零售者的本领”。他自己总结这套做法叫“证券银行化”,即以银行吸引大众存款的手法来从事证券业。冯景禧在建立证券王国的同时,也开始构建他的金融王国。
一九七零年,新鸿基财务公司成立。他的目标是将新鸿基集团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金融服务机构。他以惊人的速度在实现这个目标:一九七四年,与总部设在马尼拉的薛氏集团合组新鸿基薛氏管理咨询公司。一九七五年,收购华昌建业有限公司和中国企业有限公司,同年底,与美国美亚证券签约、组建全资附属公司新鸿基(美国证券)公司,并担任美国公司在港的独家 *** 。一九七六年,与美国亿利国际期货合组“新鸿基亿利商品公司”。一九七八年,与法更大银行集团“百利达”达成协议,由百利达购入新鸿基证券部分股权。
接着,冯景禧与美国梅林集团的布鲁格博士接上头。梅林集团是世界50家大公司之一,业务范围涉及石油开采、机械制造、证券经营等方面。中、美两位富豪初次见面,就谈得十分投机,仅仅用了45分钟,就达成了一致协议,决定成立特别工作小组,研究具体的合作方案。后来,美国梅林公司以高于市价38%的价格,购入新鸿基集团的部分股权,交易的结果,冯景禧获利达8200万美元;而新鸿基购买了170万股梅林集团的股票,成为梅林集团更大的个人股票持有者。冯景禧把这次成功形象地称为“45分钟架起一座洲际大桥”。
这样,亚洲的新鸿基、欧洲的百利达、美洲的梅林三大财团,密切合作,互相支持,成为世界金融界极富实力的“铁三角”!
一九七九年,成立新鸿基保险公司,又与法国通用保险集团签约,由通用购入新鸿基保险百分之五十四点五的股权。一九七九年,新鸿基财务改组为新鸿基银行,并与新鸿基证券分别上市。同时在港九各地设分支机构,广泛而深入地提供全面性的财务服务,包括保险、投资、管理等。冯景禧的金融王国梦想成真!商场如战场,冯景禧也非一帆风顺。然而,他却从不言败。
1982年,香港 *** 鉴于新鸿基集团的业务状况,批准成立新鸿基银行,并发给营业执照。这是自60年代以来,香港之一家获准成立的本地银行!新鸿基银行在香港等地设有16个分行,总资产达42亿港元,实力相当雄厚。这年7月,冯景禧应邀参加香港大学的同学会,在会上,他兴奋地谈到自己的打算,他说:“我冯景禧天生是忙碌的命,不会就此止步,安于现状。今后,我要脚踏香港,背靠大陆,面向太平洋,放眼全世界!”
八十年代初,世界经济停滞,香港也受影响。由于谣言所致,冯景禧的公司股票一落千丈,三天时间,他损失了四个亿。然而,冯景禧挺过来了。一九八三年底,新鸿基银行出现挤提,他被迫向百利达银行求助,出让了银行控股权。次年,他又利用 *** 资金卷土重来,再度取回控股权。截至1985年为止,新鸿基银行在港九已有16处分支行,全部资产达40亿港元。他的一生,可谓拼搏的一生。
祖国改革开放后,冯景禧率先投资内地。“三剑客”再度联手,在广州兴建了中国大酒店。新鸿基(中国)有限公司也于一九七八年成立,在内地开展投资贸易活动。一九八五年八月五日,冯景禧赴加拿大洽谈业务,却死于脑溢血,年仅六十三岁。冯景禧有五个子女,但仅儿子冯永祥在“新鸿基”工作,一九九六年春,冯永祥将“新鸿基”出售。
网站首页:最新期货开户网
期货开户微信:527 209 157
本文链接:http://jienve.com/post/56693.html
Copyright 2010-2024 最新期货开户网 网站地图 微信:527 209 157 湘ICP备18014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