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开户,交易所手续费加1分(+0.01元),无条件!正规期货账户开户!

期货开户微信:527 209 157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正文

高盛狙击日本指数期货_高盛日本为什么特殊

44.51 W 人参与  2023年03月14日 14:13  分类 : 推荐  评论

货币战争1

这本书是一位老教授推荐的,他当时展示了他的宝贝——从民国时期开始的钱币,粮票等,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有中央人民银行统一印发钱币,所以你可以发现基本一个地区就会出现一种钱币,在新中国初期还出现了各种粮票,那么是基于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也许从这本书得到答案。

这本书的书评很难写,一开始我是不愿意写的,但是我又好像分享一下这本书,那么也许你们可以当成一篇读书笔记来看吧,后面还会有货币2-5。

第1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

作者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如果从来没有听说过罗斯柴尔德的名字,就如同军人不知道拿破仑,研究物理学的人不知道爱因斯坦一样令人不可思议”,但是我作为一位金融专业的人也的确不知道这个家族,还特意上百度搜索相关资料,也就寥寥无几,有名程度还不如花旗,汇丰了。

这个家族银行创始人是梅耶,他有5个儿子,老大阿姆斯洛镇守法兰克福总部,老二所罗门到维也纳开辟新战场,老三内森悲派往应该主持大局,老师卡尔奔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根据地,并作为兄弟之间的信使往来穿梭,老五詹姆斯执掌巴黎业务,他们创建了一个世界上之一个国际银行集团,他们的目的就是掌握每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

打一个例子: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的凯旋门,1815年滑铁卢战役无疑是一场关系着欧洲大陆命运的重要战争,如果拿破仑取得胜利,法国将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如果威灵顿公爵打垮了法军,那英国将主导欧洲的大国均势。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战前就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内森在拿到最新的战役消息比威灵顿公爵的信使回来早了一天时间,就是这一天时间让内森狂赚了20倍的金钱,也成为英国 *** 更大的债权人,在大家都抛售英国债券的时候(都以为拿破仑赢了),他以低价大量买入,从而主导了美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英格兰银行被内森完全控制。

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 *** 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向 *** 交纳各种赋税的义务,现在变成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向全民变相征税。英国 *** 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募集的,换句话说,英国 *** 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兮都是以金币结算的。当内森手里拥有足够庞大的英国公债的时候,他实际上操控着公债的价格,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紧紧捏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手中。其他几个国家先后也类似英国那样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掌控,所以他们可以说是真正控制整个欧洲的王。

第2章 :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总统的百年战争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重新塑造,这是国际银行家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他们难以取得国家的发行货币权,那么他们将难以掌控这个国家,所以引发了一系列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总统战争,还延续了一个世纪。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克逊曾说过“如果美国人民最终让私有银行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那么这些银行将先是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直到有一天早晨当他们的孩子们一觉醒过来时,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父辈曾经开拓过的土地”。

他的死对头,美国私有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推动者——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助力于美国之一个中央银行(私人拥有80%股份,美国 *** 只拥有20%)于1791年成立,20年有效期,后来这银行演变成大通曼哈顿银行。

跟着这个历史时间轴可以看到这场围绕私人中央银行与美国总统的战争:

1791/2/25年美国之一银行成立

1811/3/3关门

1812年爆发英美战争,持续三年,就为了达到美国 *** 债台高筑,最终1816年麦迪孙总统同意美国第二银行诞生

1835/1/8,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否决了美国第二银行延期天,并把所有 *** 储蓄从第二银行账户转到各州银行,并还清了最后一笔国债,这是历史上美国 *** 唯一一次将国债降到了零。

1835/1/30安德鲁·杰克逊总统被刺杀

欧洲各国银行停止美国贷款,特别是收紧美国的黄金货币供应量(以前的货币发行量是连接着黄金储存量),所以美国陷入严重的“人为”货币流通量巨减的经理,引发了“1837年恐慌”“1857年恐慌”“1907年恐慌”。

美国第九任,第十任,第十二任总统都接连神奇地死去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不支持建立中央银行与支持独立财政制度”。

美国南北内战爆发,林肯采取了 *** 自己发行货币的新 *** ,叫“绿币”,打破了以往 *** 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并支付高额利息的惯例,这种货币完全没有金银等货币金属做抵押,并在20年里提供5%利息。

1863年《国家银行法》,批准国家银行发行美国的国家货币。这代表这些银行以美国 *** 债券作为发行银行券的储备金,实际上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 *** 债务死锁在一起, *** 将永远不可能还请债务。

*** 直接发行货币还是 *** 发行债券而银行发行货币这一点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更大的不公平——人民被迫向银行家们间接缴税。

国际银行家们距离最终目标——一个完全控制美国货币发行的私有中央银行只有一步之遥。

第3章 :私有的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蓄系统就是彻彻底底的私有制中央银行,总统任命,国会审核,独立人士任董事,银行家做顾问。银行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试《美联储法案》赢得了民众的好感,银行家通过美联储操纵着美国金融命脉、工商业命脉和政治命脉。

第4章 :“一战”与大衰退:国际银行家的“丰收时节” 

可以说没有美联储,就不会有之一次世界大战,只为了贪婪的银行家们大发横财。

当战争达到关键时刻时,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英国正度宣布将对英国公民所持有的美国债券的利息收入征税,美国人立即贱价出售了这些债券。英格兰银行很快堆满了美国债券,英国 *** 立即就他么的美国 *** 人摩根公司将这些美国债券在华尔街足额出售,美国投资者对蹦的债券接受度自然很高,很快30亿美元的债券变了现,英国又得到了一笔巨款来支撑战事。但是,英国对美国累计了100多年的债权人地位也随之烟消云散了,从此,英美之间的债券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1918年11月11日,之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将丧失了13%领土,赔偿320亿美元的战争赔偿,外加每年5亿美元利息;出口产品被征收26%的额外费用,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助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击性武器。这是《凡尔赛和约》内容,但那也是给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的种子。

“剪羊毛”是经济术语,在我上一篇书评上有提到过,华尔街通过这种手段掠夺国家农民的财富和摧毁农业地区拒绝服从美联储的中小银行,国际银行家也在通过这个 *** 掠夺了德国、英国和美国的财富,并把凯恩斯“廉价货币思想”变成银行家最新的财富收割机。

第5章 :廉价货币的“新政”

凯恩斯“廉价货币思想”披露了通货膨胀的实质: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身地。这就是那些福利统计学家激烈反对黄金的秘密。赤字财政简单地说就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挡住了这个阴险的过程,塔充当着财产权的保护者。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名字应该不陌生吧,但鲜有人知道他被银行家赋予历史使命——废除金本位。要彻底拔出黄金在货币中的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个过程分三步走:之一步就是废除黄金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罗斯福发布行政命令,停止了黄金兑换;第二步是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1944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所建立的美元兑换体系(dollar exchange standard)取代了黄金兑换体系(gold exchange standard)实现了第二步;第三步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完成。

第6章 :统治时节的精英俱乐部

凯恩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之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建立是为了确立美元的世界货币霸权地位。国际银行家废除金本位的理想也分为三步走,罗斯福在1933年废除了传统的金本位体系,这是之一步。在国际流通市场中,外国美元持有者仍然可以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而布雷顿森林体更进了一步,用美元兑换取代了黄金间接兑换,即各国画笔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只有外国中央银行才能拿美元兑换黄金,黄金进一步被挤出了货币流通领域,字词,废除金本位完成了第二步。这两个机构不仅玩“政策设计”和“操作流程”,凯恩斯还构思出更“精彩”的概念——特别提款权,则是“纸黄金”,就是赋予某种货币永不“贬值”,它等同于黄金,但是不能兑换成黄金。第三步就是1971尼克松宣布中止黄金与美元的关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又被赋予新的使命:“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化”。全部是按照统一“药方”来治疗:之一药方是私有化,更准确说是“贿赂化”,授援国领导人只要同意贱价出让国有资产,他们将得到10%的佣金,全部付到其个人在瑞士银行开立的秘密账户上;第二药方是资本市场自由化,就是资本自由流入来爆炒房地产,股市和外汇市场,在危机来临之际,资本只是自由地流出,导致亚洲金融风暴和拉丁美洲金融危机等。而这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伸出魔掌,把利息提高到30%、50%、80%,那么只会无情地催毁房地产市场,破坏工业生产能力,吸干社会多年积累的财富;第三药方是市场定价,当半死不活的情况下,他们还把食品,饮用水和天然气等必需品价格升高,那么最终结果只能是引发暴乱,那更好的结果就是资金像受惊的鸟儿四散奔逃,留下一片极其低廉的资产等待着早已垂延三尺的国际银行家的血盆大口。第四药方是自由贸易,类似于 *** 战争,例如“知识产权”,以那么高的产权费和关税来支付西方国家制药厂所生产的品牌药品,无异于“将当地人民诅咒致死,而他们并不在乎”。

第7章 :诚实货币的最后抗争

肯尼迪总统是最后一位为诚实货币战斗的总统了,保卫白银还是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成为肯尼迪和国际银行家斗争的焦点,这严重剥夺国际银行家对美国的大部分影响力,这最终导致了他的遇刺身亡。

约翰逊上台后,废除了白银券的发行,同时大量抛售白银储备,最终终结了白银货币。

里根确信只有恢复金本位才能挽救美国经济,直接触犯了国际银行家的进去,最后里根遇刺,打碎了回复金本位的最后希望。

尼克松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以美联储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在挣脱了黄金这一束缚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信贷扩张时代。

第8章 :不宣而战的货币战争

战争系统不仅是一个国家作为独立政治系统存在的必要因素,对政治稳定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战争, *** 统治人民的“合法性”就会出现问题。战争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 *** 能够拥有权力的基础。历史上不胜枚举的例子表明,失去战争威胁的证券,最终导致了权力瓦解,这种破坏作用来源于个人利益膨胀、对社会不公的怨恨,以及其他解体因素。战争的可能成为保持社会组织结构的政治稳定因素,它保持了社会阶层分明,保证了人民对 *** 的服从。(铁山报告)

1973年中东战争:美元反击战。为了应付令人头痛的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颓势,重振美元信心,夺回主导权。

1987年9月,世界野生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丹佛宣言”,实际是“第二个马歇尔计划”,让109个债务国的1.3万亿美元的债务进行再贷款,将债务转到世界环保银行账上,债务国永濒临生态危机的土地做抵押,那么债务延长和得到新的软贷款。被国际银行家圈出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土地”遍布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但是这就类似现在社会的套利贷,一开始你只需要还一些,而且对国家经济会有一些 *** ,但是面对如此大的债务,最后还是还不上的,那么最终的属于本国的风水宝地也会易主,例如巴西的亚马孙雨林地区。

金融核弹:目标东京。1985年9月,国际银行家开始出手。美英日德法5国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有控制的”贬值,而那时候日元升值。但是1987年10月,纽约股市 *** ,美国不断给日本施压,日本银行继续下调利率,最后跌至2.5%。大量廉价货币产生,不断涌向房地产和股市,一个巨大金融泡沫继而产生。

鉴于当时日本金融实力不容小觑,所以国际银行家使用了金融核弹:股票指数期货,这是赌一个清单上的上市公司的未来股票价格走势,买卖双方都不拥有,也不打算拥有这些股票本身。股票市场玩的无非就是信心二字,大规模做空股指期货必然导致股票市场 *** 。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股市,房地产市场都在蒸蒸日上,让日本人产生空前的优越感,他们不相信股市,房价会下跌,所以当时高盛、摩根等一系列投资银行手握大量现金与日本保险公司进行“股指认沽期权”,双方赌的就是日经指数方向:如果指数下跌,美国人赚钱,反之则相反。

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最巅峰,日本指数冲到38915点,1990年1月12日,美国交易日突然出现“日经指数认沽权证”这一新的金融产品,有丹麦王国的信誉,该权证立即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日本股市就全面土崩瓦解,从最初波及到日本银行和保险,最终到制造业。从1990年算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日本股市下跌70%,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

在国际银行家的 *** 下,索洛菲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世界金融市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金融风暴。为了让亚洲货币对美元严重贬值,同时 *** 亚洲对美元的需求,国际银行家发动了亚洲货币绞杀战。例子可以查询一下泰国和韩国。

第9章 :美元死穴与黄金“一阳指”

最早的金匠银行家提供的是纯粹的“金币存放业务”,赚取的是托管费,后来他们不满足于此,所以出现投资储蓄,这区别在于储户们将对存在他们那里的金币(money)将失去所有权。这对应的银行券则是“欠条+许诺”,银行券发行的数量多于银行实际的金币拥有量,是部分储备,这天生具备风险性和通货膨胀性。1913年以来,不分储备的美联储“劣质美元”开始在市场上驱逐全额储备的真金白银“优质美元”,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废除了白银美元,并在1971年砍断了黄金与美元的最后关联,从此,部分储备金制度终于完成了垄断。

首先要弄清楚,美国 *** 没有货币发行权,只有发债权。债务美元的炼成

之一步:国会批准国债发行规模,财政部将国债设计成不用种类的债券(T-Bill、T-Notes、T-Bonds),这些债券以不同的频率在不同的时间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拍卖。财政部最后将拍卖交易中没有卖出去的国债全部送到美联储,美联储照单全收,这时美联储的账目上将这些国债记录在“证券资产”项下。2、国债由美国 *** 以未来税收作为抵押,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资产”,当美联储获得了这一资产后,就可以用它产生一项负债,这就是美联储印制的“美联储支票”,这种支票是没有任何金钱来支撑这张“空头支票”,也正是这样造成了世界上更大的不公平:

1.人民未来的税收不应被抵押,因为钱还没有被挣出来,而且抵押未来必然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从而伤害人民的储蓄;

2.人民的未来税收不应该抵押给私有中央银行,银行家这是典型空手套白狼;

3. *** 平白无故签下巨额利息,这些利息最终还是变成人民的负担。

第二步:当 *** 收到面联储开出的美联储支票后(美元),这张支票又被存进美联储银行,账目是“ *** 存款”。

第三步:当 *** 需要用钱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美联储支票(美元)就会涌向市场经济体,这是之一波货币浪潮。之后收到这些支票的公司和个人又纷纷把支票(美元)存入各个商业银行个人账户上,商业银行利用“部分储备金”这一高倍放大器,开始准备“创造”货币了。

第四步:那些储蓄在银行账目上被分类为“银行储备”,美联储允许银行保留10%,90%可以用来放贷。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当90%的储蓄被发放贷款,那么当储户需要用钱怎么办?

其实当贷款发生的时候,这些贷款并不是原来的储蓄,而是完全无中生有地被创造出来的“新钱”。这些“新钱”使银行拥有的货币总量比“旧钱”立即增加了90%。与“旧钱”不一样的是,“新钱”是可以给银行带来利息的。这是第二波货币浪潮。当第二波货币回到银行时,会产生第三波...不断创造新钱,其数额呈递减趋势。

当“第二十几个波次”结束时,1美元国债,在美联储和商业银行的密切协同下,已经创造了10美元的货币流通增量。如果国债发行量极其创造货币的余波所产生的货币流通增量大于经济增长所需,所有旧钱购买力就会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从本质上看,部分储备金制度加上货币体系是长期通货膨胀的元凶。

第10章 :谋万世者

总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已过的货币发行,谁就能拥有无法 *** 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这就是数百年来,国际银行家要绞尽脑汁、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权的原因。最终目的是垄断全世界的货币发行权。并且金本位,银本位的消失,那就类似孙悟空脱离了紧箍咒,那么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行,那只会导致高的吓人的资产通货膨胀。

当今世界经济的根本问题之一,就在于没有一个稳定而合理的货币度量衡,从而导致 *** 无法准确测算经济活动的规模,公司难以正确地判断长期投资的合理性。当人们计算投资股票、债券、房地产等的投资回报的时候,几乎无法核算真正的投资回报率,因为难以估算货币购买力的缩水水平,那人们对财富的任何长远规划丧失了安全的参照物。

债务,债务,还是债务!!!

人们去贷款只有一个欠条,但是债务的产生的同时却无中生有“创造出了”钱,这些钱被银行系统资本化了,这些增发的货币实时推高了全社会的平均物价水平,尤其是在自查领域。银行贷款相当于一下子透资了人民未来30年的收入,将未来30年的钱拿到今天一起发放,如此海量的货币投放,房价、股市、债市岂有不爆涨的可能?

以GDP增加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恰如以体重增加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看起来越来越胖的人,真的就健康吗?GDP看似增长得很快,但是那些都是债务拉动的,那只会引发很多慢性疾病。

1. 经济高血糖——通货膨胀,尤其是资本通货膨胀。导致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严重,极大浪费了市场资源,价格战产生,压低消费价格。

2. 经济高血脂——货币变得不稀缺。人们会觉得越来钱越来越多,但是可以做的投资越来越少。

3. 经济高血压——拥挤的债务货币增发则使得经济血液粘稠,沉淀在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大量资金使得经济血管更加阻塞。

4. 最后导致经济心脏受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资源。

呼!!!累啊!!!!

终于把这本书写完了,感谢写上这篇读书笔记,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货币这种习以为常的必需品的“成长”历程有更清晰的思路。以罗斯柴尔德家族开展的国际银行家们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掌握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当他们有发行权,那么就可以为了肆无忌惮地满足自己无休止的“私欲”,正是因为我国的货币发行权是掌握在国家 *** 手中,所以中国才会发展得那么迅猛,因为人们交纳的税不用交那无休止的利息,而是大部分都用于投资国家建设中。

金银是世界上最诚实的货币,因为它们是可以度量的,也可以抗通胀的,这就是控制孙悟空(债务货币)的紧箍咒。这也就明白为什么国际银行家可以不折手段,动用一切办法把金本位、银本位废除。

中国的历史是围绕皇权而展开的,但是西方的历史的是围绕货币而开展的,所以看完这本书有点明白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是多么地邪恶,使财富就聚集在个别人或家族手中,其实权力是凌驾一切的,政客和富商在唱红白脸,最后伤害的只有老百姓的利益。

在这分享最新的一个暴乱新闻,是发生在我们觉得很繁荣,很富裕,很浪漫的法国之都,巴黎。

12月1日,“浪漫之都”巴黎火光冲天,而导火线是5毛钱,柴油税没升增加6.5欧分。

对法国民众来说,燃油税是一次持续的疼痛。在过去的12个月里,法国的柴油价格随着 *** 税收政策的调整,已经上涨了23%。在法国中南部的盖雷镇,人民对于“入不敷出”四个字更有体会。在这个法国贫困的镇上,火车站狭小的停车场停满了飞起的汽车——人民并非不想开,苦于没钱保养。

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阶层:工薪阶层,中产阶层,富人阶层,而经过07年次贷危机后,如今中产阶级已经没有了。在过去40年中,法国税赋显著增加,如今高达国内生产总值47%,几乎创下欧洲的记录。对于对每日为吃喝犯愁的工薪阶层来说,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冰箱里越来越空,现在还要增加税收,无疑雪上加霜。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没钱人会越来越没钱。

那么为什么法国还要这样征收那么多税呢?真的如马克龙所说那样“为了保护环境,造福下一代”吗?我觉得并非如此简单,回归本质,也就是资本家的贪婪,货币发行权在私人中央银行手中,那么为了还上庞大的利息,只能不断压榨人民的利益。

 

    感恩!

 

当年1998年索罗斯炒日元是那个市场

资本巨鳄索罗斯进驻香港 布局人民币升值大戏

经济参考报

2010-10-29 04:52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随着热钱涌港,13年前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狙击港元无功而返的索罗斯,将携90亿美元巨资卷土重来。鉴于十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报道很快引起了香港监管层及海内外华文媒体的高度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索罗斯此次的手法和前几次差不多,与其说索罗斯是看好中国市场,还不如说他和其他国际热钱一样,是在豪赌人民币升值。

变相实现货币投机套利

资料显示,索罗斯于今年3月24日在香港注册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为港币1元,在9月的股份申请表中 , 其入股资金显示为3500万港元,而媒体称,索罗斯最终带到香港的资金或达到90亿美元。此外,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的办公室将于11月初开始办公,该公司还计划今年设立北京或上海办事处。还有消息称,这家公司除了从纽约总部派驻两名中国籍基金经理外,还请来原美林自营坐盘交易部董事总经理蔡笃昀,成为4名驻港基金经理之一。

纷至沓来的消息在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在人民币升值、中国央行升息的情况下,包括索罗斯在内的国际对冲基金投资者正在觊觎中国市场,香港则成了这些热钱抢攻的桥头堡。

接下来,索罗斯在港近90亿美元的资金如何运用的问题很快成了市场猜测和议论的焦点。有市场人士表示,索罗斯在1997年经历与香港金管局的对弈后,随着国际经济局势变化,索罗斯对香港的投资策略将从单纯的货币投机套利,转向持有单只股票的较长投资。

香港汇策金融市场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虞堂笙认为,索罗斯会利用当前的流动性泛滥和人民币升值进行与汇率相关的交易。他指出,除了香港H股的投资机会外,索罗斯更有可能透过从大型咨询机构取得的Q FII名额进入A股市场。此外,善于期货操作的索罗斯基金还会从事固定收益产品的交易。

对于中国监管者来说,索罗斯这种投资策略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会减弱。有分析人士解释说,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交易平台,但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充其量不足1500亿元,大型的国际对冲基金如果借助杠杆作用,只需要较少的资金便可以将无本金交割远期人民币合约价格推高,对冲基金就可从中获取丰厚回报。

举例来说,对冲基金买入了在45天内人民币升值3%的合约,假若在合约的45天内人民币都没有升值3%,那么N D F的买方将付出千分之五的期权费。但若人民币升值3%,N D F的合约卖方必须补齐买方所有升值的差价。这些获利将由作为中间人的银行担保进行资金调配,以美元交割。其实,即使人民币升值3%或5%,对冲基金的收益也根本不明显,所以只有做非常大的财务杠杆才符合对冲基金的利润要求。在这类N D F的交易中,对冲基金只需交很低的保证金,例如1亿美元的N D F合约,买方付出50万美元的期权费,而其财务杠杆可高达10倍至20倍。如果对赌成功,对冲基金便获得300万美元的利润收益。

此外,索罗斯还可以用美元换成的港币买入与人民币资产相关的H股。等到人民币升至其预期目标时,便可以反向操作,在卖出人民币换回美元资产的同时,在股市上抛售H股锁定利润,这样可以同时锁住货币升值收益与股市回报。

事实上,索罗斯很早就开始投资中国概念股。他控制的一只基金1995年购入2500万股海南航空,成为海外资本入股内地航空公司之一案。2006年至2007年,他大量买进在美国上市的中资企业百度的股份,去年第三季度再入资阿里巴巴成为三大流通股股东之一。今年又有消息称,索罗斯在7月份买进中国淀粉的4000万股,10月份又以4000万美元入股四环医药。

多次摸底后“看好”中国

有人说,索罗斯犹如华尔街上的金钱豹,行动极其敏捷,善于捕捉投资良机,一旦时机成熟,他将有备而战,反应神速。

同样,索罗斯此时携巨款进入香港,也是做足了功课、充分思量后的决定。有心人发现,索罗斯对中国的态度颇为有趣。1997年狙击泰铢后,意犹未尽的索罗斯将触角伸向了刚刚回归的香港,不想被香港 *** 和其身后挺立的中央 *** 打乱了算盘,铩羽而归。在香港马失前蹄并没有阻挡索罗斯了解中国的兴趣,他先后在2001年、2005年、2008年、2009年和今年五次到访中国,还多次露出“看好”中国的口风。

去年6月,索罗斯以79岁高龄高调来华,在上海、杭州、北京连续做了三次演讲,一路唱多中国。他指出,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只有美国经济的1/4,但前者可以成为全球经济引擎,中国可能在2040年到2050年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在同后来的投资对象———阿里巴巴集团的总裁马云交谈时,索罗斯还进一步吐露心声,“我对投资中国比投资其他国家更感兴趣,我特别对私人股权感兴趣,中国总的前景很好,许多实业里面会发生很多兼并,而资本市场能赚大钱的机会就是来自兼并和资产重组”。

从去年年底开始,索罗斯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他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多次建议中国 *** 将人民币升值一步到位。理由有两个:一是防止热钱进入,二是将通胀转嫁出去。今年3月赴港时,索罗斯再抛“重磅炸弹”: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将是明智之举,而避免热钱流入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让人民币一次性升值,然后再以渐进式的浮动汇率制度进行调整。

今年8月份,索罗斯又转而建议美国 *** ,采取强硬措施强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作为在世界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建议的分量可想而知。再接着,10月8日,索罗斯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视频专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压低人民币汇率,可能导致其他国家不得不采取资本管制。他认为人民币每年升值10%对中国而言是可以忍受的。

对此,国内著名专栏作家余丰慧撰文指出,索罗斯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一系列话语、观点貌似都是站在中国、美国甚至世界经济角度讲的,都是为其经济走好而说的。然而,索罗斯携90亿美元进驻香港,豪赌人民币升值,彻底暴露了其一系列言语、观点的真实目的,彻底戳穿了其狼子野心,彻底露出了其狰狞面目。原来,索罗斯不遗余力地呼吁人民币升值完全是为了其私利,为了其旗下量子基金追逐更大利润。

余丰慧还敏锐地观察到,就在索罗斯今年年初公开抛出人民币加速升值转嫁通胀观点时,暗地里却派员抵港开始了香港办公室的实地考察。他认为,这并非简单的巧合,呼吁、强迫、要挟人民币升值很可能是索罗斯在为豪赌人民币升值造舆论、打掩护、铺路子。

著名经济评论人叶檀也在博客文章中指出,索罗斯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建议实际是为了给自己铺路。她指出,相对于某些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学家,索罗斯提出的人民币可以承受每年10%的升幅并不算离谱,但背景是,索罗斯可以凭借近乎零利率、汇率处于历史低位并且还将维持在低位的美元拆入资金,获得当然不止10%的赢利,几十倍的杠杆率只要上涨一个点就可以赢利50倍。

大鳄重现的警醒效应

索罗斯曾经说过,“任何人都有弱点,同样,任何经济体系也都有弱点”,“炒作就像动物世界的森林法则,专门攻击弱者,这种做法往往能够百发百中”。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常常对基础薄弱的货币发起攻击并屡屡得手。1992年攻击英镑,使得英镑被迫退出欧洲货币汇率体系。1994年,又对墨西哥比索发起攻击,从而造成墨西哥比索和国内股市的崩溃。1997年量子基金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使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崩溃,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些炒作行动让索罗斯赚得盆满钵溢的同时,也让他落下了无数骂名。对此,索罗斯并不以为然。他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对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他没有任何的负罪感,也丝毫不感到后悔。因为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触犯法律,而真正要负责的人是那些监管者。

客观上来说,索罗斯的到来恰恰是对中国监管者的一种警醒,漏洞不及时修补,投资家们或者说投机家们会用摧枯拉朽般的速度放大危机 、 升级危机 , 甚至有可能让危机提前到来。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加快了金融监管的改革进程,这也是对冲基金争相涌向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原因之一。暂且不讨论在金融市场里有关道德自律的标准,如果市场缺乏成熟和科学的监管体系,逐利的资本就会有机可乘。

对于索罗斯的此次行动,我们还应该联想到的是,作为公众人物,索罗斯的到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他各路资金其实早就潜伏进来了,他们试图让人民币重演日元的历史。有资料证实,香港正聚集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热钱,之前房产市场的快速上涨就是证据之一。香港目前的房屋价格与居民收入的比值,已经达到10多倍,接近1998年危机前11 .3倍的更高水平。恒生指数在9月上涨9%后,10月也已累计上涨5 .7%,创下两年来新高,而与此同时,除内地与香港之外的亚洲市场均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

有评论员指出,当前国际市场的混乱程度或许是前所未有的,金融市场的波动特别是汇率的波动,往往会给索罗斯这样的投机者带来可乘之机,所以索罗斯这次来香港投资,无论是来者不善还是善者不来,我们都应当高度警惕,做好准备。

索罗斯简介

1930年,乔治·索罗斯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

1944年,索罗斯一家在布达佩斯的地窖中躲避纳粹的侵袭。索罗斯从这段磨难中总结出两条生存的技巧,也直接影响到了他此后的金融生涯:之一是不要害怕冒险,第二是冒险时不要押上全部家当。

1947年,索罗斯离开匈牙利,移居到英国。

1949年考入伦敦经济学院,1953年获得国际金融的硕士学位以后,索罗斯开始正式进军伦敦金融证券界。

1956年,胸怀大志的索罗斯并不安于现状,26岁的他结束了在伦敦一家银行的工作,揣着5000美元独闯华尔街。在那里,他天才的金融直觉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快受到多方关注。

1961年,索罗斯结婚并成为美国公民。

1969年,以400万美元起家,索罗斯开始经营自己的首个对冲基金。

1971年,索罗斯与另一投资奇才詹姆斯·罗杰斯合伙成立了“索罗斯基金”,正式开始了他传奇般的投资生涯。

1979年,索罗斯在纽约将“索罗斯基金”更名为“量子基金”。

1984年,索罗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索罗斯慈善基金会”,建立了之一个东欧基金会,又于1987年建立了苏联索罗斯基金会。至1990年,“索罗斯基金组织”在26个国家设立了89个机构。

1992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攻击英镑,使得英镑被迫退出欧洲货币汇率体系,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其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

1993年,索罗斯以11亿美元的年收入成为美国历史上之一个年收入超10亿美元的人。

1994年,索罗斯又对墨西哥比索发起攻击。从而造成墨西哥比索和国内股市的崩溃,被《华尔街日报》称为“全球金融界的坏孩子”。

1997年7月,索罗斯在泰国大量抛售泰铢,此举被认为是世人瞩目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导火索。

1998年,以索罗斯为首的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联手同中国香港特区 *** 在汇市、股市和期货市场斗法,最后索罗斯以惨败收场。同年,索罗斯指挥旗下的量子基金杀入俄罗斯市场,但因俄罗斯无力偿还所欠债务,致使量子基金遭到重创,大赔了近20亿美元。

2003年以来,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独联体国家相继发生“ *** ”,国家政权被颠覆,反对派纷纷上台。分析人士认为,以索罗斯基金会为代表的非 *** 组织在“ ***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1、日本1990年危机的背景是什么?

(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里根,1991)为此,里根 *** 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削减联邦 *** 支出;(2)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3)放松 *** 管制,减少 *** 干预;(4)反通胀的货币政策。其中,降低税率和减轻纳税人负担是“里根经济学”的核心。里根认为,“税率低则国库盈;税率高则国库空”。要想国民富裕、国家富强,应该从减税开始。只有降低所得税率,人们收入增加了,才会更多地去消费、去储蓄、去投资,才能 *** 生产。生产规模扩大了,就能克服“滞”;市场供应增加了,就能克服“胀”,从而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同时,“我们不只是希望通过减税来 *** 经济,而且还要通过减税来减少 *** 开支、压缩 *** 规模、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里根,1991)。

(二)美国的财政赤字和高利率。

以“里根经济学”为基础的,里根 *** 的经济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在里根总统的任期内,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1980~198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上升到3.3%,失业率降到6%,平均通胀率大幅降低到4%。但是,由于国防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的不断增加,里根 *** 关于削减联邦 *** 开支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1980年,里根入主白宫时,美国私人部门的盈余和 *** 部门赤字尚能大体保持平衡,两者抵消仍能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净储蓄额还能为 *** 的过度开支提供融资支持。1980年以后,美国私人部门的储蓄和投资持续缩小, *** 支出不断扩大,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1980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为79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2.9%。1985年,里根总统之一届任期结束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为212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5.2%

在里根 *** 实施减税计划、 *** 经济增长的同时,美联储则通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上任之初,他就连续三次提高利率。当时,美国的官方利率达到两位数,明显高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市场利率高达20%左右,比主要发达国家大都高4个百分点。

(三)美元持续升值与巨额贸易赤字。

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启动了“美元利率上升→美元升值→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过程。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增加了美元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大量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升值。1979~1985年2月,美元与其他10个发达国家货币的比率上升了73%,美元对这些国家的汇率甚至已经超过了布

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的水平。

美元升值使美国的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1980年,美国贸易赤字为150亿美元,1982年增加到360亿美元,1983年增加到670亿美元,1984年增加到1130亿美元。巨额的贸易赤字使美国从1981年的拥有1410亿美元国外净资产的债权国,转变成1985年的拥有1110亿美元负债的债务国。在4年时间里就发生了高达2500亿美元财富的转移。到1986年末,美国对外净债务总额达2636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更大的净债务国。

对于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里根 *** 的经济顾问委员会认为,贸易赤字是过度投资的必然结果,而过度投资又是巨额预算赤字造成的。著名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当时担任里根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一再向里根解释,只减少贸易赤字、不减少预算赤字不利于国民收支平衡和国民经济运行。但是,里根 *** 始终没有把削减预算赤字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保罗·沃克、行天丰雄,1996)。

1985年初,美元涨风席卷了整个国际货币市场,美元汇率已经达到了极端高价。盛极必衰,从1985年2月起,美元开始走低。由于美元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和贸易计价货币,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元的贬值过程也就是非美元货币的升值过程。因此,也是从1985年2月起,世界主要国家的非美元货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值,日元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也开始走强,并从此进入了一个持续升值的通道,后来的“广场协议”只是加快了日元的升值进程。

(四)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受日益扩大的贸易赤字和出口衰退的影响,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1985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美日贸易决议案》和《紧急贸易及促进出口法案》,提出凡对美出口超过从美进口额65%的国家,将对其进口产品一律征收25%附加税。日本首当其冲。1985年9月,里根总统首次援引《贸易法》301条款,授权对日本进行贸易报复。

(五)“国际经济协调”和詹姆斯·贝克。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在无法保证协调参与国福利更大化的前提下,通过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尤其是汇率政策合作,寻求更佳政策组合,以提高参与国的福利水平。1973年以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西方主要国家实行本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协调双边汇率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从1976年起,在牙买加体系下,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协调,尤其是多边汇率政策协调,主要通过七国首脑会议或七国财长会议的形式进行。

1975年,在法国朗布依埃举行的之一次七国首脑会议,标志着以大国会议方式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开始,不过,这次会议主要强调各国内部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讨论国际经济协调问题.1978年的德国波恩会议,之一次提出,七国 *** 应该联合行动,共同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这次会议是国际经济协调的真正开端。1982年,法国凡尔赛会议建立了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五国财长会议制度。1986年,加拿大和意大利加入,成为七国财长会议。其中 “广场会议”是汇率政策协调的典型例子;1987年的“卢浮宫会议”增加了包括利率、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等在内的有关宏观经济指标内容,成为利率政策协调的一个典型例子。 1985年初,詹姆斯·贝克成为第二任里根 *** 的财政部长。他是一个强硬、务实的政治家,主张采取实用性贸易政策来解决美国的国际收支问题。为了降低美

元汇率,减少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他要求召开五国财长会议,并提出了就多边汇率问题进行联合行动的“国际经济协调新措施”。

(六)日本的1985年。

在日本历史上,尤其是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与破灭的过程中,1985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一系列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只是其中的一环。

1. 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曾带有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日本 *** 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1985年,日本 *** 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2. 随着日本经济国际化步伐加快,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 *** 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1983年,中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后来的“广场会议”和“卢浮宫会议”等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3. 1985年前后,日本还酝酿着一场更深刻的变革,即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舆论更是指责日本 *** 封闭市场,输出失业。这些舆论给了日本 *** 以强烈的震慑。1985年,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非常重大的战略转变:(1)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2)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3)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显而易见,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同一个年份,本身就缩小了宏观政策的回旋空间。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问题、国内经济目标与国外经济目标问题、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增加了宏观政策选择和调整的困难。

(七)日本贸易盈余的积累。

1985年前后,在美国成为世界更大债务国的同时,日本成为世界更大的债权国。与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贸易盈余的积累。从1964年开始,日本出现了贸易盈余,并逐年扩大,由此引发了长期的日美贸易冲突。1980年以后,美国与日本的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激化、贸易摩擦升级。1980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76.62亿美元,1985年为461.5亿美元,5年时间增加了5倍。

(八)“中曾根主义”。

1982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内阁首相。1983年,他提出了日本的“大国

思维”战略,从此日本进入了“中曾根主义”时代,即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提升国际地位,改善国际形象,以实现日本的政治大国理想。

早在1964年,日本加入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时,日本 *** 就提出,“日本只有争取成为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大国,直接参与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才能更有效地保持和发展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大国”。1983年和1984年,中曾根在七国首脑会议上反复强调,日本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实现以内需为中心的稳定增长,维护世界经济自由贸易体制,通过加强经济政策协调,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通过稳定外汇价格,扩大世界贸易。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这些讲话均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阐述日本立场的,大国思维跃然其中”。

2、日本1990年危机的诱因是什么? 日经指数看跌期权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首先, *** 及政策部门决策失误与泡沫经济直接相关。美国的高压迫使日元快速升值,与大幅降低利率一起诱发了金融资产泡沫的产生。而股市泡沫迅速膨胀之时,日本银行却一直采取观望态度,直至1989年5月,才将维持了两年零三个月的超低利率提高,延误了使过热经济软着陆的时机。之后日本银行连续五次加息,至1990年8月,2.5%的再贴现率已提高至6.0%,同时出台了土地融资的总量控制、土地税制改革等严厉的紧缩政策,最终刺破了泡沫。

其次,来自国际市场金融衍生商品的冲击,给日本证券市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力。日本于1984年实施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措施,放松 *** 管制,开放了外国资本和国内资本的自由流动,为投机资本的入侵打开了大门。外国银行和证券公司运用诸如股指期货这一崭新的投资手法,与现货指数之间进行套利交易,对大牛市的破灭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而高盛发明的“日经指数看跌期权”最终要了日本股市的命。日经指数看跌期权做为一种权证很容易买卖,普通投资者交易时很方便,看空的力量大增。同时日本人沉迷在股价上扬的梦幻中,认为股价怎么可能下降呢?所以日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在诱惑之下纷纷与高盛对赌,签订巨额对赌合同。衍生品的交易使得泡沫加速破灭。

最后,银行和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1990至1991年,日本证券公司、银行丑闻频发,如野村、日兴等证券公司为大客户填补损失,富士、东海银行等以假名义提取存款等欺诈事件,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誉,动摇了投资者信心。在大牛市面前,追逐资本增值的投机目的使投资者狂热地投入到股市,投资者信心过度膨胀,风险意识薄弱。

3、日本1990年危机的有哪些前兆?可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是什么?

(1)危机前的征兆:

1985年的“广场协议”成为日本股市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日本股市由之前的经济发展和盈利推动转向估值提升。日本央行由于担心日元升值对经济的紧缩作用,采取了低利率的扩张政策,结果导致日本国内货币供应明显增速,M2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迅速增长的财富使广大投资人将大量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催生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也为日后的泡沫破灭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阶段,日本实际GDP仅增长17.19%,但汇率升值了72.17%,股市上

涨了456%,市场估值水平由20倍左右提升到70倍左右。

(2)经验教训:

a) 宏观政策的失误

1985年9月七国财长会议之后,日本一味迎合美国的需求,放纵了银根,以 *** 国内需求,降低居高不下的贸易收支盈余。此外,由于80年代重建财政、减少财政赤字和减少国债发行量成为日本更优先的课题,使得 *** 经济的工具完全靠央行的再贴现率的下调。

b) 金融自由化的负面效应

随着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推进,企业开始积极利用证券市场筹资,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恶化。外汇市场的过早以及衍生工具的发展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冲击,国际投行与本国金融机构过度追求利益而忽视风险的监控与管理。

4、日本1990年危机时美日 *** 和金融机构的态度如何,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1990年2月27日,日本财务省出台了限制房地产贷款的措施,由于市场对 *** 的限制措施将会损及地价的担心,导致此后的股市下滑更为剧烈---戳破资产泡沫的利刺

日本央行并未意识到泡沫破灭,反而认为股市和地价仍会居高不下,日本经济依然过热,因此在1990年8月将政策利率从5.25%急升至6.0%。

1991年7月,日本央行将政策利率从6%下调至5.5%,同年12月财务省宣布废除对房地产贷款的限制措施,但这些举措并未阻止股市走低和地价下滑。

1992年2月,日本 *** 正式宣布经济将陷入衰退,日经指数当年3月跌破2万点大关,并在8月跌破1.5万关口。 *** 在随后几年都在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以 *** 经济,促进股市回稳。同时,央行也阶段性降低政策利率,并在1995年 年9月降至0.5%。

网站首页:最新期货开户网

期货开户微信:527 209 157

本文链接:http://jienve.com/post/40417.html

期货开户,交易所手续费加1分(+0.01元),无条件!正规期货账户开户!

期货开户微信:527 209 157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 上一篇 下一篇 >>

Copyright 2010-2024 最新期货开户网 网站地图 微信:527 209 157 湘ICP备18014167号